关于李白文化产业的若干思考
上海社科院文学所 孙琴安
关于李白文化产业问题,当地的有关领导和文化部门早有关注,并有所作为。可惜2008年的地震受到部分损坏,有个灾后重建问题;李白文化研究中心也很重视,在2006年、2007年的科研立项申报指南中都有所体现,当地高校的老师也写有这方面的论文。作为一个外地学者,曾到江油来过两次,也曾对李白文化产业的开发问题产生过一些想法,现在就这次开会的机会,把自己的若干思考和一些不成熟的想法、建议,与大家作一个交流,从而推动李白文化建设与研究的深入,李白文化产业的开发与利用。
本来我想把李白文化产业分成几个门类来加以论述,后来发现各个文化门类之间互为交叉,互相渗透,难以完全分开,这里就干脆综合在一起,作为一个个题提出,有些仅仅是设想,只要能带来启发,打开思路就好。
思考之一:强化成都——江油——九寨的文化之旅
成都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,文化底蕴深厚,现在仍为省会城市,其地位无法替代。现在成都至峨眉山、乐山的南部旅游路线已相当成熟,文化内涵也相当丰富,自不待言。而成都北京的旅游路线,因近二十年来九寨沟的开发,日趋红火。现在从成都到九寨的旅游路线基本上有两条:一条由成都直达九寨,另一条则由成都经由经绵阳、江油折入九寨。我记得当年江油曾有一个标志性的城市定位,叫做“李白故里,九寨门户。”我以为这个定位在旅游产业的开发上至今没有失去意义。还应该有所加强,特别是要强化和突出其中的文化意义。四川各地、美景无数,但并不是每一个美景都有文化内涵,如九寨沟的自然风光虽美,但其文化内涵远不如成都,也不如江油,江油至少出了个有世界影响的人物李白。而江油的地理方位又恰在成都与九寨之间。那么,我们是否可以与四川省的旅游局进行一些沟通和协商,能否强化一条成都北部的文化旅游路线。
不过,这条路线要么不推出,要推出就一定要隆重,作为四川省的旅游文化品牌。
思考之二:李白,中国旅游文化的光辉先驱与杰出代表
现在一提起中国的旅游或旅行家,人们首先会想起徐霞客,但是,如果我们真正要考察和追溯中国的旅游我,那李白无疑是这方面的先行者与代表人物,老绕不过去的,更不应该被忽略,其理由主要有二:
1、在李白之前的杰出诗人中,缘李白一生这样漫长行踪的情况几乎没有。
在李白之前的杰出诗人,屈指可数的有屈原、曹植、阮籍、陆机、陶渊明、鲍照、谢灵运、庚信等,其中只有陆机的游踪稍长,但都无法与李白相比。李白出种以后,寓居安陆,北上太原,西入长安,东至鲁郡,以后又漫游梁宋、齐鲁、幽冀,并多次往返于吴越,足迹遍及金陵、宣城等,最后客死当涂。后来只有杜甫、刘禹锡、柳宗元、苏轼、陆游等杰出诗人的游踪可与之相比,但都在其后。
2、李白对中国旅游文化的贡献。
谢灵运是中国山水诗的鼻祖,自有其贡献与地位,但李白的贡献又要超过于他。
首先,李白的游踪要比谢灵运广阔。刘禹锡《陋室铭》说:“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。”李白“一生好历名山游”,所到之处,都留下诗篇,为这些高山大川赋予和增添了文化内涵;
其次,从李白的诗歌开始,可以看出一个诗人的游踪,如《朝发白帝城》、《峨眉山月歌》等并皆如此,而在他之前,特别是汉魏六朝的诗中是很难找出的。
因此,李白不仅是中国伟大的诗人,而且可以给他再加一个头衔;那就是另旅游先驱者和杰出代表。我们完全可以在这方面加以关注。这不仅是对李白个人研究的深入,也是对中国旅游文化研究的一个深入,也是对当地旅游文化建设的一个启发。李白纪念馆中,完全可以考虑作为一个旅行家的李白的内容设计,可以有一个李白行游图或是标示图。说明李白及其旅游文化在当今的意义。
思考之三:李白蜀道文化之旅的开发
李白故里有不少李白文化的遗迹,估计也会有李白故里一日游的旅游项目。在我的调配起中,是否还可以搞一个李白蜀道文化之旅的开发。因为李白《蜀道难》一诗的影响甚大,这样可以把剑门关、略阳县的“青泥何盘盘”,成都的散花楼等纳入视野,最好能把李白《送友人入蜀》中的“山从人面起,云傍马头生”这种原生态的景象找出来,这会让游客更感兴趣。这条线路的名称就叫“蜀道难”。
思考之四:唐代诗人馆的建立
李白纪念馆本有《饮中八仙歌》的图像,窦圌山有历代名人(包括君主)塑像,不太理想,质量也不高。我本想考虑建立一个唐代诗人墙,因常德忆有中国诗人墙,怕重复,故考虑建立一个唐代诗人馆。把唐代著名的诗人,依其风貌、个性、雕塑成像,如同五百罗汉的罗汉堂,但此馆不必五百尊,只要把唐代著名的诗人,从初唐四杰、文章四友、沈宋、张说、苏颋、张九龄、贺知章、陈子昂、张若虚、上官婉儿、寒山、拾得、李颀、王之涣乃至李杜、王轩、高岑、崔颢、钱刘、大历十才子、元绪、元白、刘柳、韩孟、姚贾、张王、小李杜、温常、许浑、司空图、韩偓等,都能大至网罗即可。能具备建立此馆条件的地方并不多,可以有西安、成都、杜甫草常、巩县杜甫故里、射洪陈子昂故里和江油李白故里。那么,李白故里是否可以有所考虑呢?
思考之五:李白诗歌文化产品系列的开发设想
李白的诗已不是一种单独的诗歌现象的存在,实际上已走进和渗透到各种文化领域,如书法、绘画、戏曲、歌曲、瓷器等,成为一种诗歌文化现象的存在。为了做好和开发李白诗歌文化的工作,是否可考虑以下一些文化产品:
1、李白诗歌朗诵专辑。上海的乔榛等都朗诵过;
2、李白诗歌演唱专辑。记得丁稚鸿的学生吴丹雨曾为李白的一些诗篇谱过曲,是否可以精心选择和打造一些,以便流行;
3、李白诗歌吟诵专辑。吟诵是一种珍贵的历史文化,是否可把李白,甚至可以包括杜甫、王维等人的一些经典唐诗,通过有地方特色的语言、口音吟诵而成一辑,不仅有川音,也可包括吴误、越语、闽南语、粤语等,丰富多彩,主要给成年人看的;
4、李白故事动漫专辑,如铁棒磨成针、高力士拔靴等,主要是给少年和孩子们看的;
5、李白戏曲唱段专辑,可以辑录以前曾有过的各种地方戏,如上海昆曲演员蔡正仁就唱过《清平调》三首,精彩绝伦,川剧中肯定也有;
6、李白生平影视专辑,既是旅游观光,又是珍贵资料的保存;
7、李白故里诗人专辑,侧重介绍李白故里的当代诗人,其中如丁稚鸿、雨田、蒋雪峰、蒲永见、白鹤林、丁颖、赵晓芸等,一定要精粹,拿得出去,得到认可。
8、李白诗歌书画专辑,可以汇萃古今中外的书画名家作品,以及各界名人的题词等。
9、李白文化的摄影专辑。除了各地的李白纪念馆,珍贵的版本和文献资料,各种李白塑像等以外,也可有李白故里的风光简介等。
思考之六:李白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
我总感到李白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还不够,应该有个设想。以上所说李白诗歌文化产品的系列开发,其中有一部分实际上也可纳入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视野。我在西班牙曾路过一个以堂·吉诃德命名的酒店,在酒店边的旅游纪念品商店,里面全是各种造型的堂·吉诃德,观览和购买者甚多。此外,三星堆也可以给我们一个启发。我相信喜欢李白的人一家很多,李白的形象也不差,我们是否可以选出并开发打造一个或二个最为大家认可的李白形象(原来就有现成的),渗秀和运用到各种旅游纪念品或小商品中去,让李白形象出现在诗人的案头,走进喜欢李白的人的家中,让李白的形象像莎士比亚、普希金一样永垂不朽!但要记住,一定要把李白的风采开发出来!
思考之七:大匡山的开发问题
有学者曾提出开发大匡山的想法。关于这一问题,我感到先要理清思路,树立一个比较完善的观念,还真要有点“科学发展观”。不能只算经济账,至少要防止破坏性和商业化两个倾向。因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建设或旅游文化的开发,往往都带有相当的破坏,属于一种破坏性的建设,这与毛泽东的有些提法相关联,什么“不破不立,破字当头,立也就在其中了。”上海也存在这种问题,过去提出的“一年一个样,三年大变样”之类的口号,现在想想,并不是很科学的,甚至是有问题的。所以,如要开发大匡山,首先要注意生态的保护,最大可能地减少破坏甚至不破坏;其次则要过度商业化的倾向,本来是李白读书的地方,现在变城商品市场,或商业气味浓烈,这孔雀符合李白的性格。
思考之八:节庆博览活动及与邻近城市的合作问题
据我所知,现在长三角、珠三角等地区,近些年来都曾提出城市间的合作问题,不权是经济合作,也有资源共享,取长补短等,上海社科院还《长三角研究》的杂志。以江油所处的地理方位,如要有突出的表现和发展,恐怕要有一个邻近城市的合作,否则单靠独打的力量是不够的。其实能注意到邻近城市的合作,是种智慧。特别是一些节佳博览活动,规模大的可合搞,或者轮流搞,这样可以提升人气。现在有李白旅游文化节,当然不错。其实还可以搞诗酒节等。此处不再赘述。
以上便是我对李白文化产业开发的若干思考,有些想法未必实际,也有一些想象的成分,但一些创造性的东西,无论是科学或艺术,最初总与想象有关。但愿这些带有想象的思考或建议,能对江油的文化、经济有所推动。